在“双碳”目标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时代征程中,榆林新材料集团研发中心“‘孙院军+王建军’镁冶金低碳高效化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发团队”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——不仅以其颠覆性的技术路径引领镁冶炼的绿色革命,更因其构建的融合创新范式成效卓著,成功入选秦创原2025年度“科学家+工程师”队伍,成为榆林新材料集团协同创新的先进典型。

创新机制:双首席预研显著降本增效
为有效降低技术风险,团队创新性建立“双首席”预研机制。由西安交通大学孙院军教授担任首席科学家、公司科技管理部负责人王建军担任首席工程师,共同牵头联合预研。企业工程师入驻高校实验室,高校科学家则深入企业研发中心,驱动协作效能跃升。在“双首席”的引领下,团队通过严谨的数值模拟与实验对照优化还原器结构,精准排除3类不可行技术路线,研发周期压缩约40%,显著降低试错成本,核心技术突破,基础全面夯实。
产教融合:共育桥梁型科技英才
人才培养是技术创新的源头活水。团队推行“项目导师制”,遴选8名工程师担任高校产业导师,精准提炼技术瓶颈问题转化为学位课题,实现博/硕士论文选题与产业痛点深度衔接。同步打造工程实训平台,年均开展4期“新型合金制备—性能检测”技术链专项培训。依托“理论—实操—攻关”三维培养模型,累计锻造17名兼具技术理论与实战经验的“桥梁型”骨干,有效贯通研发—生产关键链条。
平台赋能:共享共建加速成果转化
团队依托西安交通大学金属材料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,校企共同投入100万元购置先进设备,建立深度互通的科研资源共享平台,打通设备-数据双壁垒。在此平台上,团队聚焦镁冶金关键技术持续攻坚,成功开发2种高效还原工艺体系,并在核心反应装置领域实现重大技术突破。团队已成功申请包括《一种负压雾化与超重力强化液固反应镁冶金装置及方法》《一种电弧等离子辅热强化自蔓延镁还原反应的控制方法及装置》《一种高效低碳镁冶炼还原装置及方法》等在内的6项核心发明专利,构建了系统知识产权保护壁垒。
协同闭环:高频互动确保高效落地
为确保产学研合作高效运转,团队建立常态化技术交流与成果共享机制。榆林新材料集团内部工程师团队每月固定召开2次技术例会,现场研讨解决技术工艺偏差、装备异常等实际问题12项。校企双方每月联合召开技术推进会,高校科学家根据实验数据和技术反馈动态调整研发参数,同步转化前沿理论成果;工程师将生产需求前置研发过程,深度参与高校研发的各个环节,累计驻校开展38批次实验数据采集,保障研发方向的针对性和技术迭代的快速性。